说起"投资观"与"楼市观",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对有不同的见解。
有些人关注楼市,为了买房研究了好几年,到头来还是没搞懂房子到底是什么东西,房子对自己的意义又是什么。对房子的理解,对政策的理解,对这个市场所有参与者行为的理解,最终都会影响您的投资方向。
在读懂这句话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房子」。
在市场上自由交易的房屋都是可以被称为商品房,而商品房的本质就是商品,和黄金、钻石、大蒜、土豆是一样的。
与此同时商品又是资源,资源天生带有稀缺性,稀缺就有争夺,争夺就会创造出投资和投机行为。
所以,我们的房子真正值钱的并不是那个钢筋水泥壳,而是房产下面土地位置带来的资源。例如人们公认的优质社区,其优质就体现在教育、医疗或者社区综合服务等等,而这些资源是基本上是有限的且不易短期实现复制的。
所以我们把这句话拆分为三个逻辑:
第一,房子是用来居住;
这句话是对的,闲置就是占坑,纯属资源浪费。
第二,房子不是用来炒的;
这个要看是什么房,商品房天然带有投资属性,本就带有炒的成分,但是人才保障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房等具有社会居民基础保障功能的房产基本没有可能出现在澳洲市场上。
第三,房子是用来投资;
纵观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房子都是抗击通胀的优质资产,房地产的增值实则是将通胀带走的财富转移到了房产价值上。如果没有人投资,大家买了房子都用于自住,那么怎么实现人口迁移和家庭起步呢?其本身是违反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的!
所以总结为一句话,房地产基本的居住属性无法改变,房地产投资属性将长期存在。一个很明显的楼市现象最能说明问题:房价不涨房租涨,房租不涨房价涨,总是有一块会弥补投资收益。
“居者有其屋”的实现方式也并不是把房价降低,让所有人能买得起房,而是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更好实现社会二次分配,让房地产不会过快增长,始终与经济和人们收入增长相适应。
刚需是指只有在楼市下跌中还在买房的人,明明不知道房子会降价多少,底部在何时,还必须上车买房的,那肯定是以自住为目的的刚需。
在房价上涨阶段,各种各样的需求都成了刚需。有人儿子才2岁,害怕未来买不起,就想着买一套学区房;有的人手上有闲钱,看到别人都在买,心里痒痒自己也买一套;有的人看到了心仪的房子,奉若至宝,砸锅卖铁也要买。
任何商品价格都是有周期性的,“全民买房”势必会使得房价大幅上升,大涨以后往往就会出现“震荡”,剥离上涨中的“泡沫”部分,让房价稳定在合理位置。
然而,大多数人的信心容易被市场反应而影响,进而怀疑投资的合理性和未来的发展,而这也就为市场上真正的实力投资者创造了抄底的绝佳时机。
很多人对房地产调控政策非常敏感,敏感到只要专家一有呼吁见报,就单纯地认为,政府要遏制房价上涨,房价要会跌,市场要崩盘。
自房地产市场建立以来,出台调控政策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防范金融风险,控制房价过快大幅上涨,真正意图是将房价控制在合理的上涨幅度,而不是要打压房地产市场。
细数每一次市场出现政策变化,没有一次是为了让房价下跌的,只要“不涨的那么快”就算达到了目的。
先把房价摁住一段时间,让居民收入和社会财富赶上来,然后做实今天的房价。今天的房价也许偏高,但是过几年,等人们都攒足了首付,房价有了支撑,有人卖房有人买房,房价自然就跌不下去了,世界楼市房价“大涨小跌”就是这么来的。
调控的结果往往也不出以下两种情况:
1.能降价的房子,低收入人群依旧买不起,或者买了根本没法住。
2.人们都想买,同时又好住的房子,肯定不会降价,甚至会缓慢上涨。
很多人有“忧国忧民”的心情,就是觉得房地产过分发展金融属性,负面效果日益严重。殊不知,房地产也属于实体经济。
从下游来说,搬一次新家起码也得需要购买一套家具、一套家电,甚至做一次大的装修;从上游来说,钢铁、水泥、机械等行业无一不受到房地产的影响。
上下游带来的产业解决了多少社会就业问题,这些传统行业都属于制造业,而且还有大量的中介服务机构和人员,还有依靠给新房做装修设计的人员、施工人员,还有广大的相关行业的就业群体。
任何一个产业都存在「投资扩张,取得收益,再扩张」的过程,这个过程最后形成的走向完全取决于供需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民间有句土话说:“砍头的生意有人做,赔钱的生意没人做!”因此,理性判断,运用科学的投资方法来经营是每个投资者的必修课,而且是人生最重要的必修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