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说一个我和我的澳洲朋友马修的故事。
1993年我刚来澳洲, 在Surry Hills 的一个华人制衣厂做杂工, 每小时$5,每周工作50个小时, 工钱$250。一天我在《新报》上读到一则小小的广告。一个叫马修的澳洲年轻人想找中国人做语言交换, 也就是他教中国人英文, 然后中国人教他中文。
我在中国就是中文老师, 我也非常希望能提高自己的英文。就这样, 马修就成了我的一个澳洲朋友。
马修一头金黄的卷发,英俊潇洒。他和我同年出生, 那时我们都不到30岁。他在一个生物研究所做研究员。他的职业和中文没有任何关系。 学习中文仅仅是个人爱好。我们约好每个周六下午1-3点在我家见面, 1-2点, 我们讲中文, 2-3点我们讲英文。
为了多赚些钱, 我星期六也去工厂上班。当时我在离工厂隔着两条街的一个很旧的排屋租了一间大约6平米的房间。每周租金$50. 这并不是一个正规的房间,是用阳台隔出来的。 我下午一点钟在工厂吃完中饭,打下卡就赶回家去见马修。 3点钟又回到工厂打卡继续上班。
马修看我这样争分夺秒地上班就问我赚多少钱一个小时。我说:$5.
马修倒吸一口气说;这太少了。这是非法剥削。这么一点钱你为什么还要每周工作50个小时?
他对我说:你来澳洲不是应该为了赚钱,而是要为了过更好的生活, 享受澳洲的阳光,空气和沙滩。 澳洲是一个富裕的国家, 不是中国,你要抛弃贫穷的思想。他说他很喜欢中国人。但是他不喜欢中国人只会赚钱的习惯。从他嘴里我第一次听到“be happy, no worry’这句英文。
我对马修说:我,一个新移民,一个穷光蛋, 很难happy, 很难no worry.
马修说:他银行里也没有存款,也是穷光蛋。但是明天的钱明天赚呗,为什么要为明天发愁?
我当时并不知道澳洲的文化是不喜欢谈论各自的收入和经济情况的。但是马修毫不忌讳地告诉我他的年薪是$38000. 但是他一周工资一周花完。
他的话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我毕竟是传统的中国人,我没法象他那样潇洒。我总是想着如果有一天我没了工作, 我的收入从哪里来?当时他的$38000的年薪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难企及的梦想。我非常地羡慕。
我们的语言交流大约持续到了1994年初便不得不结束了。因为制衣厂的钱不够多, 我开始白天去唐人街的一个华人超市百灵顿上班,晚上去珍珠铁板烧做厨师。周末还去Paddy’s Market卖东西。
马修说:因为不能继续我们的语言交流, 他感到非常遗憾。但是他更为我的生活和生活态度遗憾。
马修一个人租一个一房的公寓, 每周房租$120. 有一辆二手大众车。每年不管远近即使是做背囊客也要出国旅游一次。活得很潇洒。
我每周工作超过70 小时以上。为了省钱, 我窝在一个阳台上。没有车, 每天走路去唐人街。早餐在超市泡一袋方便面。 这些方便面因为包装破损,挑出来给员工随便吃。 中饭也在超市吃。每人一周交$5用来买些肉, 其它的食材都是超市包装破损或者刚刚过期的东西。晚饭在餐馆吃, 免费的。只要能不花钱的地方我就不花钱。 那时打去中国的电话是$2.5 一分钟。 所以我很少打电话,尽可能多存一点钱。
那时没有手机, 也没有电子邮箱,所以我后来和马修很少联系。
大约是在1997年, 马修打电话给我, 说他辞职了,要去中国学习6个月的中文, 所以把他父母家的电话给我, 希望以后可以保持联系。
我们问马修是不是以后要从事和中文相关的工作。他说不是, 这个决定是因为他已经厌倦了生物研究的工作。 学中文也只是爱好。 至于以后到底做什么以后再说。
我对马修的这个决定非常不能理解。 但是对他这样潇洒的人生也非常羡慕。虽然我们都在澳洲我们似乎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我当时也希望能像马修一样,英文好, 有专业,不怕找不到工作。
我当时很骄傲地向马修说了我的一些变化。 说我在Campsie 买一个旧公寓, 价格10万。买房的钱基本都是向银行和朋友借的。我把这个公寓租给别人住,自己在Ultimo 租房, 因为Ultimo 离我打工的唐人街近。而且我开始在Ultimo的悉尼技术学院读书。 希望读完书后有一个更好的工作。
但是马修并没有赞赏我, 而是表示不可思议。 第一我连正规的工作都没有, 怎么可以背债买房子? 第二Campsie 这个区也不好,为什么要在那里买房?。第三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房子租给别人而自己租房?
我对他解释说,我买房子是因为怕自己开始读书以后,把辛苦存出来的一点钱给耗掉了。 我把房子当作一个储钱罐。当我把所有的储蓄都投到房子里后, 银行里就没钱了, 所以自己就会被逼着继续赚钱。我之所以买Campsie 这个破旧的老公寓, 不是因为我喜欢它, 而是我的能力只能在这个区买一个破旧的老公寓。我之所以把那个房子租出去而自己在Ultimo 租房是为了省交通时间和交通费。
马修还是觉得不可思议。他说真的无法理解你们中国人。
时间到了2003年, 那时候我已经开始做房地产中介,也有了几套投资房。 那套10万元的旧公寓的价格也翻了一倍多。 我靠着这套公寓的增值,借贷90%买了其它的几套投资房,当时有不小的现金流压力。虽然如此,相比于刚来澳洲这10年自己还是有了一些积极变化,心里还是很骄傲的。心血来潮我想到10年前的朋友马修。我打通马修父亲的电话, 约到了马修。我们在一个咖啡店见的面。
那时的马修虽然有了几根白发,但依旧潇洒,而且多了一份笃定和自信。他的中文已经非常流利, 可以知道这10年他在中文上花了许多功夫。当时我们都已经快四十了,但是他还没有结婚。
马修告诉他已经改行做软件开发了。 软件开发工作好找, 工资也很高。马修是一个很聪明, 学习能力很强的人。找一份工作对他来说是很容易的事。
当他看我开了一辆基本款的宝马3系列,表情有些吃惊, 也有些尴尬。 因为他开的车实在太破了。
马修开口就说: 开宝马了?,你这些年发达了吧?看来澳洲人和中国人一样,看朋友发达了, 也会有一点酸意。
我说开宝马不是因为发达了, 而是工作的需要。 做地产经常要接送客人, 所以要开稍微好一点的车。我和他解释说, 宝马是借款买的, 一年要还$10000. 本来这$10000可以存到银行里,现在因为有房子提我赚钱生意这一万元就可以用来开宝马了。
当时自己刚开始做地产, 在地产投资上有了一点甜头, 也有了一些认识。我对zhaoy工作好坏, 工资高低已经没有了兴趣。 我开始兴奋地和马修谈起地产投资。
我告诉马修当年的那套$10万的破公寓, 已经升到了$25万,给我带来了$15万的净资产。我开玩笑地问马修10年过去了,他银行里有没有存到$15万。他说:没有$15万, 但是有$15.
我还告诉他我是如何用增值出来的$15 万又投资了几套房子,
马修的工资很高, 我给他算了一笔账, 并给他介绍一套Strathfield的3房公寓,价格$50万做投资。租金加税务优惠,投资后他并不需要从口袋里掏出什么钱。
马修当时有些心动。 但是他说自己没有首期。那时贷款很容易, 只要他交几千块钱的保险费, 就可以借到95% , 甚至97%。但是他说这3%, 5% 他也没有。 我问他多少时间可以存够首期。 他说不知道, 扣完税交完房租, 很难有存款。 我说你可以问你爸妈借个首期。他说:不了, 自己可以存款。 他不想借太多的钱,希望多存点再买。
我对马修说:我投资房产的盘子的价值超过两百多万澳币,但多数都是贷款, 我也没有什么净资产。 所以我们在财富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他的日子过得比我还要舒服。 但是如果未来十年房价能像那套破公寓一样升值, 那时我就会有200多万的净资产。 我就是真的百万富翁了。那时我们的财富差异就大了。我在餐子上画了两条不平行的直线,然后对他说中国有句老话;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你看这两条线起初的间隔并不大, 但是越延伸到后来间距就越大。他说:你说的很好。但是你的压力太大,我不喜欢这样生活。
不出意外,我们分手后马修并没有和我再提起买房的事。那年年底悉尼的房地产市场就进入了调整期,市场疲软了好几年。 2005年我开始创办了PIA, 一直很忙, 我也从来没有联系过马修。在我的投资讲座里,我有时会提到马修故事。
两周前马修意外地通过LinkedIn联系上了我。上个周末,在PIA的办公室, 我又见到了马修。
这么多年没见面, 我们都已经年过半百。马修还是单身,但头发已经花白,面容憔悴,完全没有了当年的潇洒。
他说:他失业了,而且很可能是永远的失业。前几年他工作起来已经力不从心,根本无法和年轻人相比。现在他的信用卡已经欠了$2万多, 房租也拖欠了好几周。他问我PIA有没有便宜的房子出租。因为没有存款, 靠的是失业金,他已经无法租CBD附近的房子。他几乎在市中心附近租了一辈子的房子, 现在必须考虑搬离,他的表情非常的落寞和悲哀。
这次的见面非常的尴尬,大约半个小时就告别了。他没有问我的情况, 我也没有问他的情况, 我们几乎难以对话,因为我们的差异已经太大了。
他走后,我想了很多。
他应该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也有着很好的工作,很好的收入, 为什么到头来会如此潦倒呢?因为职业习惯我自然地把他和房子联系了起来。
1993年我在Surry Hills住的那个房子的价格才$25万。如果他当年买了一套,这房子现在已经值$200多万, 房租一年也有$6万多。
如果他能象我一样在1997年在Campsie 买一套$10万的破公寓。 这套公寓如今也值$58万。租金一年也有$25000。
如果2003年他买下了我介绍的Strathfield 的那套$50万的3房公寓, 现在的价格也超过$100万, 租金也于$35000一年。
但是当时间流逝, 人生就没有了如果。用现在常用的说法,马修本来有一手好牌, 但是却被他打烂了。
这和运气, 智商,努力,背景都没有关系, 他的根本问题就是没有中国人的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
和他的这次见面,对我的触动很大。 我在这里给熟悉和不熟悉的朋友分享这个故事,是希望大家能从中学到教训。也许你还年轻, 但是时间会过得很快。 也许你已经错过了机会, 就不能再次错过机会。时间是把双刃剑, 可以让你越来越越富, 也可以让您越来越穷。希望您看完这个故事能够立刻行动起来, 不要步马修的后尘。
( 2020年5月写于新关注病毒的危机之中)